索 引 号  1431582170/wsj/2022-0000113  发布机构  临沂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存放位置   公开日期  2022-01-05
 文  号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信息名称  《​临沂市“十四五”卫生与健康规划》

《​临沂市“十四五”卫生与健康规划》

2022-01-05   作者: 点击数:  







临卫202110



临沂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关于印发临沂市十四五卫生健康

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市政府部门委直属各单位

《临沂市十四五卫生健康发展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临沂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11224

(信息公开形式:主动公开)



临沂市十四五卫生健康发展规划


为加快推进健康临沂建设,不断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根据《临沂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和《山东省十四五卫生与健康规划》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

(一)十三五发展成就

十三五时期,市委、市政府坚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贯彻新时代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不断深化改革,实现了全市卫生健康事业跨越式发展目标。

1.全民健康素质显著提升。全市人均预期寿命从76.46岁增长到78.08 岁。孕产妇死亡率从7.41/10万降至6.89/10万;婴儿死亡率从4.1‰降至2.24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从4.86‰降至3.61‰,优于全省平均水平。

2.卫生综合实力大幅增强。全市医疗卫生机构已发展到8069个,床位70195张,千人占有医院床位6.37张,比2015年增加1.35张;千人占有执业助理医师2.63人,增加0.94人;千人占有注册护士2.99人,增加1.02人。

3.医院标准化建设迈出新步。市人民医院创建为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市肿瘤医院、市精神卫生中心创建为省级专科区域医疗中心全市有三级医疗机构22家(含参照三级管理),建成省级以上临床重点专科31个。17家乡镇卫生院达到二级医院水平,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实现标准化建设全覆盖。

4.中医药振兴发展成效明显。全市共有中医类医院23家,基层国医堂194个、中医药特色村卫生室1100个,建成省级以上中医类重点专科36个,市中医院成功创建为省级区域中医医疗中心。全市中医药从业人员4932人,比2015年增长47%;中药企业29家。

5.卫生体制改革取得突破。全市所有公立医院实行药品零差价销售。组建县域医共体16个,城市医联体4个、专科联盟39个,医疗同质化水平明显提升,费县医改经验得到国家肯定。

6.居民健康保障措施逐步完善。在全省率先实现健康促进县全覆盖。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提高到22.3%。创建省级医养结合示范先行县区9个、省级安宁疗护工作试点县2个。健康扶贫圆满收官,累计减免医疗费用超过1.1亿元。医疗卫生群众满意度连续三年排名全省前列。

7.疫情防控工作取得阶段性重大成效。全市36万余名干部群众联防联控、群防群治,一个月内成功遏制疫情,及时成功救治57例本地病例,治愈率100%。全市建成核酸检测实验室67家,日检测能力达到19.2万份;累计管控重点人群超过82万人,为987.25万人接种新冠疫苗1845.66万剂次。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大卫生大健康格局尚未完全形成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优质医疗资源总量不足、布局不均衡,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的支撑能力不强。

二是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不到位现代化医院管理体制不完善,医联体、医共体等医疗集团布局网格化、规范化有待加强,三医联动有待进一步优化,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亟待建立

三是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存在短板。新冠疫情防控暴露出公共卫生预警机制不健全、应急能力不强、分工协作机制不完善等问题,距离公共卫生治理现代化要求还有差距。

四是人口形势变化带来新挑战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新出生人口呈下降趋势,生育、养育、教育成本较高,人口长期均衡发展面临较大压力。

(三)面临的机遇

一是党委政府重视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明确前进方向。健康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和全局性作用日益凸显,已成为人民群众关心的重大民生福祉问题。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卫生健康工作,八个第一方阵远景目标和六强六富六精主要目标为全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明确了奋斗方向

二是区域战略叠加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我市具有北接京津冀,南邻长三角的区位优势,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淮河生态经济带、淮海经济区、鲁南经济圈等一系列上级重大战略部署深入实施,加之沂蒙老区参照执行中部地区政策,为深化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创造了更好条件。

三是公众素养提升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创造广阔空间。多年来随着爱国卫生运动的深入推进,特别是国家卫生城创建工作的开展,使全市广大人民群众健康素养持续提升;加之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生活水平提高,人民群众更高品质、更多样化的健康需求快速释放,为卫生健康可持续发展创造广阔空间。

四是人才队伍建设为卫生健康事业提供强大支撑。全市卫生健康系统干部职工经过疫情阻击战的洗礼,实战能力得到提升,凝聚起推动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力量。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健康、转模式、强基层、重保障为着力点,聚焦三个走在前的目标定位,努力推动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显著提高群众健康水平,为实现临沂由大到强、由美到富、由新到精的战略转变提供保障。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大力弘扬沂蒙精神、抗疫精神,始终把维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摆在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充分调动全社会各主体合理有序融入到健康工作,坚定不移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人民群众全方位、全生命周期健康水平。

2.坚持预防为主,医防融合。坚决贯彻预防为主的卫生健康工作方针,聚焦重大疾病、主要健康危险因素和重点人群健康,创新医防协同、平急结合、联防联控、群防群控机制,推进全面社会健康管理,建立政府、社会、个人共建共治共享机制。

3.坚持深化改革,创新驱动。坚持供给侧改革与持续发展并重,强化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推动三医联动,推进政策协同,加快卫生健康领域理论、制度、管理和技术创新,增强卫生健康治理体系整体效能。

4.坚持统筹兼顾,协同发展。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发挥各自优势,相互补充。统筹卫生健康事业和健康产业双轮驱动,统筹卫生健康资源整合协作,加快推进卫生健康事业协同发展。

(三)发展目标

2025年,基本建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区域协调、城乡一体、医防融合、中西并重、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整合型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基本实现卫生健康服务优化便捷、保障公平适度、发展持续均衡,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创新性发展和高质量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群众健康素养明显提高,主要健康指标和群众满意度居于全省前列,建设成为鲁南苏北区域医疗高地。

2035年,建成体系完善、功能互补、运行高效的整合型、智慧化、高质量的现代化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向着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健康城市坚实迈进。

1.居民健康水平明显提高。人均预期寿命达到 79 岁左右,人均健康预期寿命稳步提高。健康行为全面普及,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30%以上,重点疾病防治效果显著,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控制在 6.6/10 万、2.1‰ 3.5‰ 以内。

2.公共卫生安全保障有力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进一步强化,专业化、现代化治理水平全面提升,精准疫情防控机制更加完善,公共卫生基层网底更加稳固,医防高效协同,重大疾病、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救治能力显著提升。

3.卫生健康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卫生健康资源配置结构更加合理,优质资源更加充裕、均衡,整合型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建设一批省级区域医疗中心、专科区域医疗中心市级区域医疗中心,县域就诊率达到90%以上,疑难危重病例市域外转率持续降低,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和婴幼儿托育服务需求。

4.中医药特色优势充分发挥。中医药健康服务可及性显著增强,中医药防病治病能力和学术水平大幅提升,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不断完善,符合中医药规律的政策机制进一步健全,中医药科研、医疗、人才、文化、产业高地建设取得明显进展。

5.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卫生健康智慧化程度不断提升,适应行业特点的医学教育和人才培养体系更加完善,健康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行业管理法治化、标准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更加均等可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更加成熟定型。

十四五期间主要发展指标

领域

序号

主要指标

单位

2020

2025

指标性质

健康水平

1

人均预期寿命

78.08

79左右

预期性

2

健康预期寿命

-

同比例增加

预期性

3

孕产妇死亡率

/10

6.89

6.6以内

预期性

4

婴儿死亡率

2.24

2.1以内

预期性

5

5 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3.61

3.5以内

预期性

6

重大慢病过早死亡率

%

12.62

12.5 以下

预期性

健康生活

7

居民健康素养水平

%

22.30

30

预期性

8

15 岁以上人群吸烟率

%

20.30

20以下

预期性

健康

生活

9

国家卫生县城(含进入评审程序)数量占比

%

88.89

100

预期性

健康服务

10

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

6.37

7.5

预期性

11

每千人口 3 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

0.6

4.5

预期性

12

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

2.63

3.7

预期性

13

每千人口中医执业类别执业(助理)医师数

0.41

0.62

预期性

14

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

2.99

3.95

预期性

15

每千人口药师(士)数

-

0.54

约束性

16

每千人口公共卫生人员数

0.66

0.85

预期性

17

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

2.53

4

约束性

18

青少年总体近视率

%

-

力争每年降1个百分点

约束性

19

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设置老年医学科的比例

%

60

80

预期性

20

政府办综合医院、妇幼保健院、传染病院中医药科室设置比例

%

-

100

预期性

健康保障

21

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

%

28左右

27 左右

约束性

健康产业

22

医养健康产业集群营业收入

亿元

250

350

预期性

三、重点任务

(一)健全公共卫生应急体系

1.完善应急指挥机制。构建统一领导、权责匹配、权威高效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加快建设市公共卫生应急处置中心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制度,完善应急预案并建立定期修订制度,推动制定《临沂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办法》。将生物安全纳入城市安全体系,制定生物安全事件预防、应对等预案。完善应急状态下动员响应、人员调集、征用腾空和区域联动机制。成立相应卫生应急队伍,提升突发公共卫生应急事件处置能力,建立健全覆盖各层级各领域各点位的公共卫生工作网络,形成联防联控、共建共享工作机制。(牵头部门:市卫生健康委;参与部门:市应急局、市发展改革委等)

2.提高监测预警能力。以新发突发传染病、食源性疾病、不明原因疾病为重点,完善监测哨点布局,强化症候群、疾病、危险因素和事件的监测和分析。推进二级以上公立综合医院标准化发热门诊建设,加强社区发热哨点诊室能力建设。充分利用全社会公共卫生实验室检测资源,构建由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第三方检测实验室等组成的公共卫生病原检测网络和实验平台。将公共卫生监测预警体系纳入智慧城市建设管理体系,推动区域数据协同应用。(牵头部门:市卫生健康委;参与部门:市大数据局

3.提升应急救治能力。加强公立医院公共卫生科室标准化建设,落实公共卫生职责。优化传染病救治资源布局,加强市级传染病医院、综合性医院和专科医院传染病区建设。完善急救急诊、重症监护治疗病房功能布局和设施设备,加强重症医学、感染、战伤创伤急救、护理能力建设,强化院感防控。健全院前急救转运体系,实现急诊急救信息互联互通、无缝衔接,支持远程指导急救转运和应急救治。加强应急心理救助和心理危机干预网络平台与专业队伍建设,并纳入各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物资纳入市应急物资储备目录,加强重大疾病和传染病防治疫苗、药品、试剂和医用防护物资储备。(牵头部门:市卫生健康委;参与部门:市应急局、市财政局、市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等)





(二)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


4.加强疾控机构建设。实施市、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达标建设和能力提升工程。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一批公共卫生重点学科群和重点实验室。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共建高水平公共卫生学科。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信息化建设,建立多部门业务协同和信息共享机制,推进健康大数据在公共卫生领域的应用。(牵头部门:市卫生健康委;参与部门: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大数据局等)

5.完善健康教育和科普体系将健康教育与科普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全面普及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理念。充分发挥互联网+作用,打造健康科普信息发布平台和传播网络,统筹各类健康教育资源,开展健康知识四进活动。持续开展健康素养监测,建立健康科普专家库,加强医疗卫生机构健康教育职能。实施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策略,开展健康细胞建设,建成省级健康教育基地(场馆)22个。(牵头部门:市卫生健康委;参与部门:市教育局等)

6.提升疾病精准化管理水平。实施慢性病综合防控战略,积极创建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三高共管、六病同防医防融合慢性病管理试点为依托,推进疾控机构、二级以上医院、基层机构深度协作,逐步拓宽慢性病医防融合服务范围鼓励公立医院整合健康管理资源,推动院内体检中心向健康管理中心转型。实施癌症防治行动,以大肠癌、肺癌、胃癌、乳腺癌、宫颈癌等为重点,完善筛查策略,提高早发现、早诊断比例和五年生存率。加强艾滋病、结核病、病毒性肝炎、布鲁氏病等传染病患者规范管理,强化重点人群高危行为干预和随访管理。完善疫苗免疫效果评价体系,巩固预防接种服务全程可追溯管理。(牵头部门:市卫生健康委;参与部门:医保局市市场监管局等

7.加强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服务。深入推进心理健康促进行动,完善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健全乡镇(社区)、单位、学校、专业机构四位一体的社会心理服务网络增加精神专科医疗资源供给,建设市精神卫生中心新院区。规范开展精神病患者诊疗、随访管理、服药指导和康复训练,提升服务能力加强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援助工作。探索开展抑郁、焦虑、老年痴呆等疾病的监测,关爱老年人、儿童、孕产妇等重点人群心理健康。2025年,精神科医师数提升至4.2/10万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规范管理率和服药率维持在 90% 以上。(牵头部门:市卫生健康委;参与部门:市民政局等)

8.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充分发挥各级爱卫会作用,推动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理念贯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各环节。深入推进城乡环境卫生整治,加强城乡公共卫生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不断丰富爱国卫生工作内涵,将爱国卫生运动融入乡村振兴战略,推动爱国卫生运动向基层延伸。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推动村容村貌提升、农村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治理。2025年,力争国家卫生乡镇比例达到50%,省级卫生村全覆盖,保持国家卫生城市荣誉(牵头部门:市卫生健康委、市农业农村局、市城管局;参与部门: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生态环境局、市民政局等)






(三)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9.均衡基层医疗资源布局。统筹县域资源,逐步实现全部县级综合医院、至少 70% 的县级中医医院达到国家医疗服务能力推荐标准;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达到国家基本标准,达到省提升标准和国家推荐标准占比分别不低于70%30%;打造县域医疗服务次中心,每个县区至少2家乡镇卫生院达到二级医院水平。加强城市社区卫生机构建设,落实新建小区配套社区卫生服务用房政策,人口超过10万的街道增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每个县区至少建成 1 家社区医院,新建或由卫生院转型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参照社区医院标准建设。科学布局设置村卫生室,服务半径原则上在 2.5 公里左右,形成更加方便可及的健康服务圈。(牵头部门:市卫生健康委;参与部门:市发展改革委、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等)

10.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质增效。统筹县域资源总体谋划和规划建设,加强基层能力建设,强化科学管理和人员培训等,促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特别是薄弱乡镇卫生院在业务用房、设备配置、人才建设、就医环境、服务能力上得到有效提升。支持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着力发展群众需求的全科、中医、口腔等特色科室,进一步强化基层标准化全科服务流程,提升与二、三级医院出院或日间手术患者相关接续性、延伸性医疗、护理和康复能力。鼓励二级以上医院临床医师或退休人员到基层设立工作站(室)。加快实现电子健康档案自我管理和更新,村卫生室普遍配备重点人群智慧随访设备,推进以全科医生为主体、全专联动、医防融合的家庭医生团队建设。(牵头部门:市卫生健康委;参与部门:市大数据局等)

11.加强基层人才队伍建设。推进基层卫生综合改革,合理确定绩效工资总量和水平,推动基层医疗机构人员收入逐步达到县级医院同职级人员水平。对急需紧缺专业采取面试、直接考察等方式招聘,增强基层岗位吸引力。持续开展二级以上医疗机构人才下派帮扶,完善业务院长选派长效机制,设立基层首席公共卫生医师,为每个乡镇卫生院配备 1-2 名专兼职公共卫生医师。加快推进紧密型乡村一体化管理,推行县招乡管村用,乡镇卫生院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聘用符合条件的乡村医生,免试为具有全日制大专及以上医学学历的医学专业应届毕业生(含尚在择业期内未落实工作单位的毕业生)开展乡村医生执业注册,推进乡村医生执业化、专业化水平有效提升。(牵头部门:市卫生健康委;参与部门:市委编办、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等)



(四)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

12.推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科学编制医疗卫生设施空间布局规划,构建错位发展、跨区合作、整体提升的医疗服务新格局。坚持中心驱动,做强做优城市医院集群,加强市人民医院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市中医医院省级中医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依托市中心医院创建专科类别省级区域医疗中心;提升兰山区、罗庄区、河东区公立医院建设水平。坚持多极支撑,依托3-5个县级人民医院建立市级区域医疗中心。加快提高市人民医院和市中心医院手术科室和重症医学专业床位规模及占比。有序引导部分综合医院转型为康复、护理、精神卫生等专科医疗机构。加强采供血(浆)服务体系建设,优化布局采血点、单采血浆站,保障临床用血(血液制品)供应和质量安全。(牵头部门:市卫生健康委;参与部门:市发展改革委、市自然资源规划局等)

13.推进重点专科(学科)群建设。以满足重大疾病临床诊疗需求为导向,开展医疗能力攀登工程,加强特色专科、平台专科、薄弱专科建设,各县区根据人口规模分别开展1-5个县级专科建设项目以专科发展带动诊疗能力和水平提升。以市属医院为重点县级医院为基础,通过加强人才培养和基础投入,推广内镜介入等微创手术和MDT、中西医结合等新诊疗模式,加强质量安全管理等方式不断提升临床专科服务能力和医疗质量安全水平,形成覆盖居民常见病、多发病、传染病的专科服务体系,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看病就医需求。推进院前医疗急救网络建设加强院前急救与院内急诊的有效衔接,强化医疗机构急诊科建设,有效提升医疗急救服务能力。2025年,全市力争新增2个国家级重点专科,建设5个省级精品特色专科50个省级重点专科(含县域类省级重点专科),争取1个专业进入国内知名专科前10责任单位:市卫生健康委)

14.提升医疗服务质效以二、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和新版医院等级评审标准为抓手,持续改进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和标准体系,完善医院标准化建设体系,促进临床合理诊疗、合理用药,降低低风险死亡率和医疗事故发生率持续改善医疗服务,改进服务流程和服务方式,精准开展预约诊疗、预约检查,全面推广多学科诊疗、日间手术、优质护理、精准用药等服务模式,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患者满意度保持在90%以上。2025年,全市二、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结果A+医院增加1个,A以上医院增加3个,全国百强综合医院与专科医院各1个;全市二级、三级公立医院医疗服务绩效评价综合排名中各至少有一家能进入全省前5名。(牵头部门:市卫生健康委;参与部门:市医保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行政审批局等)

15.优化医院内部运营管理机制全面加强公立医院党的领导,深化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以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为指南,强化医院内部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建设,健全公立医院运营管理机制推动建立基于全面预算的全业务、全流程闭环管理体系,强化医疗服务全成本核算和成本控制,形成符合医疗发展规律的人、财、物等资源配置体系,实现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科学制定公立医院工作基本负荷标准,转变公立医院薪酬分配方式,根据规划定位、医疗服务数量与质量、病种难易度、患者满意度、临床科研产出、成本控制、医疗费用控制等要素,合理核定公立医院绩效工资总量,优化薪酬结构,重点向临床一线、业务骨干、关键岗位、紧缺学科以及支援基层和有突出贡献的人员倾斜。全面激活人事管理、薪酬分配、医务人员培养评价、医疗服务价格管理、医保支付等制度调控作用。强医院安防系统建设,提升医院安全秩序管理法治化、专业化、智能化水平。(牵头部门:市卫生健康委;参与部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





(五)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


16.优化中医服务体系以市中医医院为龙头,以县中医医院为骨干,以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中心和村卫生室为延伸,健全完善市、县、乡、村四级中医服务体系。实施中医医院提档升级工程,建设2-3处市级区域中医医疗中心加强中医五个全科化,建设12个沂蒙中医药优势专科集群。强化中医治未病和康复能力建设力争建成1个省级中医康复中心。实施基层中医药固本强基三年行动,挖潜培养1000名乡村医生,掌握中医基础理论和20项中医药适宜技术。组建全市中医药发展联盟、城市中医医联体县域中医医共体建成10处区域共享中药房,建成精品国医堂100中医药特色村卫生室1000个,中医药服务在市域全覆盖争创中医药改革示范区先行市。牵头部门:市卫生健康委;参与部门: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等

17.激发中医药发展活力。健全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完善评聘制度,专业技术人员在乡镇事业单位从事专业技术工作20年以上申报副高级职称,从事专业技术工作30年以上申报正高级职称,可不受单位岗位结构比例限制。加大投入保障,在卫生健康投入中统筹安排中医药事业发展资金积极推动设立中医药发展基金,支持中医药产业发展。深化中医药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完成新一轮中医医疗服务项目价格调整,提高住院使用中医药诊疗医保报销比例。探索实行中西医同病同效同支付标准,实施中医日间病房医保结算工作(牵头部门:市卫生健康委、市医保局;参与部门:市财政局等)

18.提高中西医结合水平。强化中医医院急诊、重症医学等科室建设,县级以上综合医院、妇幼保健院、传染病医院建设标准化中医药科室,鼓励建设国医堂。加强中西医结合能力建设,建成5-6家中西医结合旗舰医院、20旗舰科室、60旗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立中西医有效协同机制,完善中西医会诊制度,围绕重大疑难病及常见疾病,形成10个可推广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健全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中西医协同机制。责任单位:市卫生健康委)

19.完善中医药协同机制。营造中医药发展氛围,推进中医药知识四进两上活动,每年举办中医药文化节,建设省市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和中医药文化宣传角,编辑出版《临沂市中医验方汇编》。加强中医药对外交流,打响沂蒙中医药品牌。加快中医药科研创新,在市级科技研发、关键技术装备等重大专项中单独设立中医药项目。支持院企联合,发挥市医养健康产业研究院作用,建设高层次中医药科研创新平台,争创省级中医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支持医疗机构开展中药临方炮制和中药传统制剂加工,研发院内中药制剂,推广丸散膏丹等传统中药剂型使用,满足临床个性化需求。建设全市中药炮制传承基地,做好老药工制药、鉴定、炮制技术经验的挖掘整理。(牵头部门:市卫生健康委;参与部门:市科技局、市工信局等)





(六)重点人群健康保障


20.促进优生优育和托育发展。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将婚嫁、生育、养育、教育一体考虑,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增强家庭抚幼功能,建立完善包括生育支持、幼儿养育等在内的家庭发展政策,增强社区幼儿照料等服务功能,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举办非营利性妇女儿童医院、普惠性托儿所和幼儿园等服务机构。继续完善落实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特别扶助制度,做好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扶助关怀。推动实现新生儿访视、膳食营养、生长发育、预防接种、安全防护、疾病防控等基本公共服务和婴幼儿早期发展指导全覆盖,对开办的托育机构全面纳入登记备案,每个县区至少打造1家示范性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到2025年全市公立幼儿园设立3岁以下普惠性托位达到4万个,千人口托位比达到4.5‰牵头部门:市卫生健康委;参与部门:市发展改革委、市教育局等

21.加强妇幼和青少年健康服务实施母婴安全行动提升计划,落实母婴安全五项制度,优化出生缺陷防治体系,加强婚前、孕前健康检查,规范出生缺陷三级预防。实施健康儿童行动提升计划,加强未成年人健康保障,做好农村适龄妇女两癌免费检查。实施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传播消除行动。加强生殖健康,促进优孕优生优育,为妇女儿童提供优质服务。加强儿童青少年常见病和健康影响因素监测与干预,开展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科普宣传,促进心理和行为问题的早期识别、干预和康复;实施儿童青少年近视综合防治行动,开展分级分类视力健康服务与管理;落实儿童口腔健康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加强儿童罕见病诊治工作。到 2025 年,全市妇女常见病筛查率达 85%以上, 0-6 岁儿童实现眼保健及视力检查全覆盖。(牵头部门:市卫生健康委;参与部门: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市妇联等)

22.强化职业健康保护。加强重点行业领域职业病危害源头治理,遏制尘肺病等重点职业病。严格落实用人单位主体责任,加强重点职业病监测与职业病危害风险评估,提升职业病防治技术支撑能力,做好尘肺病等重点职业病救治保障。到 2025 年,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合格率达到85 %以上,工业企业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率达到 90%以上,工伤保险参保人数稳步提升,职业卫生违法案件查处率达到 100%(牵头部门:市卫生健康委;参与部门:市总工会、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

23.完善老龄健康服务体系。着力健全老年社会保障体系、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养老服务体系三大基石,积极构建养老、孝老、敬老的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到 2025 年,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政策体系更加完善,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医养结合服务体系更加成熟,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基本建成。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老年医学科比例不低于 80%,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老年友好型医疗机构不少于 90%65 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率达到72%。建成 2 个安宁疗护病区,50% 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和乡镇卫生院提供安宁疗护服务,争取创建 20 个左右国家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牵头部门:市卫生健康委;参与部门:市发展改革委、市民政局、市医保局、市行政审批局等)





(七)持续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24.加快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推动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落实功能定位,上下联动、无缝衔接,建设市、县、乡村分级诊疗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县域医共体和城市医联体建设,强化网格化建设布局和规范化管理。探索对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实行医保总额付费,加强监督考核,完善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制度。引导医联体更加注重疾病预防、提升基层服务能力和推动基层首诊、双向转诊。在推进医联体建设中,确保公立医疗机构、非公立医疗机构平等参与,避免上级医院跑马圈地、虹吸基层患者和人才的问题。推进专科联盟和远程医疗协作发展。以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管理为突破口,构建医防融合服务新模式,积极采取互联网+医疗健康等有效方式,做细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做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与门诊慢性病和门诊统筹等医保政策的衔接。(牵头部门:市卫生健康委参与部门:市医保局等)

25.推进三医联动改革。发挥医保在推进医药服务供给侧改革中的引领作用,深化药品、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制度改革,完善医药服务价格形成机制,建立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持续优化医疗服务比价关系,体现技术劳务价值,促进医疗服务能力提升。增强医药服务可及性,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加强基层医疗机构与二级以上医疗机构用药衔接,逐步提高各级医疗机构基本药物使用比例,保障群众获得优质实惠的医药服务。(牵头部门:市卫生健康委参与部门:市医保局、市市场监管局等)

26.建立高效的医保支付机制。推进基本医疗保险市级统筹,健全医疗保障经办机构与医疗机构之间协商谈判机制,完善医保目录、协议、结算管理,推行按病种付费为主的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推进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DRG)试点,对医疗康复、慢性精神疾病等长期住院按床日付费对门诊特殊慢病按人头付费。探索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医保支付方式。(牵头部门:市医保局参与部门:市卫生健康委)

(八)推进行业治理现代化

27.加强行业综合监管。巩固市、县(区)两级行业综合监管机制,形成高效协同的综合监管工作体系。健全以信用监管为基础、随机抽查和重点检查相结合的监管机制,全面实施分级分类信用监管,深入开展失信惩戒。实施监督执法蓝盾行动,开展精准监督和专项整治,实现重点专业监督全覆盖、严厉打击非法行为,规范医疗秩序。落实定点医疗机构规范医疗服务行为、合理使用医保基金的主体责任。开展智慧卫监信息化项目建设,推进非接触式监管。依托一网统管平台,实现智慧卫监执法全过程记录,开展医疗机构、医护人员一码监管、餐饮具集中消毒单位电子监管、医疗废物在线监管、居民小区生活饮用水卫生智能监管。(牵头部门:市卫生健康委参与部门:市医保局、市市场监管局

28.深化放管服改革。深化一网通办工作,持续推进证照分离改革,严格执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管理。提升卫生健康领域公共服务水平,营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对社会办医区域总量和空间布局不作规划限制,鼓励社会办医向高端化、规模化、集团化方向发展。培育和发展社会办医品牌,支持社会办医参加各种形式的医联体、医共体和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实施公立医院对社会办医对口支援传帮带工程,重点从技术、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帮扶。(牵头部门:市卫生健康委;参与部门:市发展改革委、市行政审批局、市医保局等)

29.加强精神文明和政风行风建设。强化医务人员医学人文素养和职业道德教育,弘扬新时期医务人员职业精神,大力宣传先进典型,营造廉洁高效的职业环境。加强精神文明创建,提高全国文明单位和省级文明单位的覆盖面。做好新闻发布、政策解读、舆论引导和突发事件应对,加强医疗纪实节目制作和医学科普宣传,为促进医患和谐与行业发展营造良好氛围。完善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制度、第三方调解机制,强化纠正医药购销领域和医疗服务中不正之风,严厉打击各类违法违规行为,联合开展案件查处及惩戒,形成行业新风正气。依法打击涉医违法行为,维护医务人员正常执业的法治环境。(牵头部门:市卫生健康委;参与部门:市委宣传部、市委政法委、市委网信办等)

专栏7  行业治理现代化

蓝盾行动结合卫生健康行业依法执业风险评估,每年制定监督执法蓝盾行动方案,推行互联网+监管和信用监管,每年确定专项整治重点,集中时间、集中力量在多个专业领域打击违法行为,净化医疗卫生服务市场环境,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

智慧卫监工程加快推进监督执法信息化建设,全面应用卫生健康综合监督信息系统,推动监督执法向科学化、规范化、信息化转变。推行医疗机构、医护人员一码监管,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提升智慧监管水平。

(九)培育壮大医养健康产业

30.推进医药产业转型升级。抓住我市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成功入选国家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机遇,放大政策优势,重点发展生物制药、现代中药、化学制药、医疗器械和设备制造、医药商贸流通等,推动医药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实现跨越式发展。鼓励鲁南制药、罗欣药业等龙头骨干企业丰富产品线和价值链,瞄准国内外医药产业前沿和医学前沿,重点发展生物技术药物、小分子药物等创新药物,提升品牌影响力。依托龙头骨干企业,在兰山区、罗庄区、费县、经开区建立现代生物医药(药械)产业基地。到2025年,全市医药产业规模以上企业产值超过500亿元,打造成为国内领先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牵头部门:市工信局、市卫生健康委;参与部门: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市场监管局等)

31.推动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优化道地药材种植布局,以政府引导、院校合作、企业参与模式,推动银杏、丹参等道地药材标准制定,打造平邑金银花、郯城银杏、临沭太子参、蒙阴丹参等道地药材优势产区,到2025年,全市中药材标准化种植率达到50%以上,确保优势产区面积稳定,提高单产。推行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式,打造8个优势中药材规范化生产基地。做强中药精深化加工,支持企业搭建科研平台、更新工艺设备,推动产品由中药饮片向中成药延伸发展,拓展延长中药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搭建中医药电商物流平台,助力本地特色中药材更好走出去,将我市建成江北最大的中药配方颗粒生产基地。(牵头部门:市卫生健康委、市农业农村局;参与部门:市工信局、市市场监管局等)

32.促进多业态融合发展。推动医疗、养老、旅游、体育、食品等多业态融合发展,开发设计多层次、多样化的产业项目,扩大产品供给,促进健康新消费。大力发展健康养老产业,积极培育凯旋养老、天河养老、托福泰康等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医养服务品牌。推进中医药+多业态融合,鼓励发展中药保健品、食品、日用品、化妆品、农药、兽药、中药制药设备等延伸性产品,将平邑县、蒙阴县、临沭县建设成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县。发挥蒙山天然氧吧资源优势,大力开发森林沐浴、运动健身、户外探险、康体疗养等养生保健服务产品。依托中国温泉之城品牌,做活温泉水疗养生文章,打造国内一流的温泉养生小镇、温泉保健疗养基地。积极创建省级以上文旅康养融合发展示范区,至少创建1处省级文旅康养融合发展示范县。力争到2025年,打造成为全国知名的康养旅游打卡地”、“后花园(牵头部门:市卫生健康委;参与部门: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信局、市民政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体育局等)





四、支撑保障


(一)加快科技创新。坚持战略和前沿导向,加强医学前沿基础研究、关键技术研发、成果转移转化、医药产品开发和适宜技术推广。遴选我市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医疗费用高、科技支撑作用高的病种,组织力量攻关,力争获得经济高效的重大疾病预防和临床治疗方法,提高防治水平。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鼓励支持医疗卫生机构、高等院校等创新主体,构建协同创新体制机制和模式,促进医产学研紧密结合。(牵头部门:市科技局;参与部门:市卫生健康委等)

(二)完善投入机制。合理确定政府、社会、个人卫生健康投入责任。建立稳定可持续的卫生健康事业经费投入机制,按照医疗卫生领域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改革要求,切实保障基本医疗、公共卫生、中医药事业发展等所需经费保障。建立健全绩效考评体系,提升政府投入绩效。建立完善多元卫生健康投入机制,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加大对卫生健康事业投入,鼓励社会资本举办康复、养老、儿童、护理等紧缺的专科医疗机构,满足群众多元化、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需求。(牵头部门:市财政局、市卫生健康委;参与部门:市发展改革委、市行政审批局等)

(三)培育高质量人才。加快各类紧缺人才培养,推进公共卫生人才队伍提质扩容,着力培养疫情防控、医疗救治人才队伍,分类建设各专业应急处置队伍。加强全科医生和中医全科人才培养,探索建立中西医融合的全科医师培养模式。加强本土人才培育,对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实施倾斜政策,持续实施临沂市卫生领军人才培育工程。加快高水平人才引进,探索卫生人才自主引进和遴选机制,对引进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和团队给予资助,对高峰人才实施个性化政策。(牵头部门:市卫生健康委参与部门:市委组织部、市委编办、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等)

(四)提升信息化水平。加快全民健康信息化平台建设,普及应用电子健康卡,拓展信息化便民惠民服务应用。建立完善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基础数据库和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健康信息大数据管理机制。加快推进健康医疗大数据创新应用,建设2-3个健康医疗大数据科研应用协作中心,促进数据治理整合共享、科研应用。推进医院信息化建设标准化、规范化水平,落实国家和行业信息化标准,全市80%以上二级公立医疗机构电子病历应用水平达到4级,规范化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动态使用率达到90%;全市二级和三级公立医疗机构智慧服务平均级别力争达到2级和3级,智慧管理平均级别力争达到1级和2级,支撑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医疗服务新模式。(牵头部门:市卫生健康委参与部门:市大数据局等)

五、组织实施

(一)加强党的领导。发挥党组织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把方向、定政策、抓落实,确保卫生健康事业沿着正确方向推进。加强卫生健康系统党的建设,打造过硬基层党组织,练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建设高标准的医院党组织,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加强卫生健康行业作风建设,弘扬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精神,培树良好的医德医风。

(二)形成发展合力将主要健康指标纳入各级党委政府考核指标,建立相应考核机制和问责制度。各县区要结合实际,制定本地区发展规划,分阶段、分步骤有序推进。各部门要抓紧制定切实可行、操作性强的配套政策。注重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以及其他社会组织的作用,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作用,凝聚全社会共识和力量。

(三)加强宣传引导。加强十四五卫生健康发展规划政策宣传,提高群众政策知晓度和参与度,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合理引导预期。弘扬伟大抗疫精神,积极宣传卫生健康发展成果,加强健康促进教育和科学理念普及,提高舆情应对能力,加强文化宣传阵地建设,努力营造社会支持、全民参与、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围。

(四)加强监测评估。建立卫生健康规划监督评价机制,建立规划执行项目化、清单化、责任化推进机制,制定年度执行计划,分解目标任务、明确责任主体、细化工作举措、层层抓好落实。定期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督导检查,统筹协调推进规划实施。积极开展规划实施年度监测分析、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及时发现问题,研究解决对策,推进规划目标如期实现。















抄送:市委各部门,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市政协办公室。各人民团体。

临沂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办公室         20211224日印发


  
上一条:临沂市城区医疗卫生机构空间布局规划目前正在起草中,​特此说明。
下一条:临沂市城区医疗卫生机构空间布局规划(2016-2020年)
关闭窗口

临沂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主办   地址:临沂市兰山区北京路3号

电话:(0539)8314140   邮编:276001

网站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鲁公网编号37130202371830  鲁ICP备05026973号      网站标识码:3713000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