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1585729837/wsj/2023-0000092  发布机构  临沂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存放位置   公开日期  2023-10-24
 文  号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信息名称  对市政协十六届二次会议第438号提案《关于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的建议》的答复

对市政协十六届二次会议第438号提案《关于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的建议》的答复

2023-10-24   作者: 点击数:  

柏建钦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工作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市深入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初步建成了具有沂蒙精神丰富内涵的中医药文化科普宣传教育网络和传播机制,为中医药振兴厚植文化土壤,促进了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2022年全市中医类机构总诊疗人次683.1万,较上年增长39.6%。省级区域中医医疗中心建设工作居全省前列。中医药文化场所建设深入推进,投资1000万元建设了市中医药博物馆,平邑县中医医院创建了国家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打造4家省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全市建成88处基层精品国医堂、1854处中医特色村卫生室。中医药宣传科普不断扩大,连续七年举办中医药文化节,深入开展多种形式的“四进两上”活动,截止2023年10月,共组织中医药专家2000余人次,开展巡讲活动600余场次,受益群众13多万人次,在传播中医药文化的同时,提高了人民群众中医药健康素养。

二、提案建议落实情况

(一)关于弘扬中医药文化问题方面的答复

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4月19日,国家中医药局、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商务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广电总局和国家文物局8部门联合制定印发的《“十四五”中医药文化弘扬工程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推动部署“十四五”期间中医药文化建设工作。方案提出了12项重点任务,旨在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药的健康需求和精神需求。近年来,临沂市高度重视中医药发展,大力弘扬发展中医药文化,依托地域优势打造中医药文化高地,实现中医药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中医药事业发展相融相通,更好的服务于人民健康。

(二)关于中医药文化优势问题方面的答复

通过弘扬发展中医药文化,为全市中医药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全市投资42.2亿元建设8个中医医院项目,市中医医院获评省级区域中医医疗中心,成功申报国家中医特色重点医院项目,全市4项改革纳入省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揭榜挂帅”项目;2021年全国三级公立中医医院绩效考核中总成绩由2020年全省第五名上升到第二名。深化三医联动改革,建成县域中医医共体7个、共享中药房10处,日均调剂处方2329张、煎煮配送中药4126付。建成市级区域中医医疗中心3处、基层精品国医堂88处、中医药特色村卫生室1846处,打通中医药服务“最后一公里”。

(三)关于秉承古贤医德问题方面的答复

倡导各级医疗机构学习古代名医大家的医德医风,修医德、行仁术、言传身行,使高尚的医德不断演进,成为推动中医学术和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自觉把健康理念、职业操守、服务意识纳入职业精神之中,发扬无私奉献、大爱无疆的精神,维护人民利益。今年以来,开展理论宣讲进病房30余场次,弘扬中医传统文化“大医精诚”精神。

(四)关于中医药传承创新问题方面的答复

市、县两级均成立了由市委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促进中医药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全体会议,研究中医药发展的重要工作。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大力实施中医药文化引领工程,全力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联合市委宣传部等相关部门出台《临沂市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中医药文化建设专项行动方案》,推动出台了一系支持中医药文化发展的保障措施,形成了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合力。

(五)关于中医药科技发展问题方面的答复

临沂市高度重视中医药科研工作,不断加强中医药领域研发及转化应用,科研能力有所提升,获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医药联合基金项目3项、省中医药科技项目20项。开展院企联合科研,市中医医院借助鲁南制药、罗欣药业科研力量,组建联合科研专家组,开展横向合作6项;市人民医院与中平药业签订合作协议,在企业建设博士科研实践基地,解决企业人才短缺问题,助力中药企业科研能力提升。

(六)关于中医药加大人才培养力度问题方面的答复

开展沂蒙优秀中医药专家和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评选,评选沂蒙优秀中医药专家10名、沂蒙优秀青年中医药专家10名、沂蒙优秀西学中专家5名、沂蒙优秀基层中医药专家10名,市级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30个,名老药工传承工作室5个,打造年龄、学历、专业合理的中医药人才梯队。开展“西医学习中医”培训工作,培训西医师657人,开展全省中医类别全科医师转岗培训结业考核,完成89名考生的理论考核和实践技能考核。依托市县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中心组织,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30次,培训人员2000余人。

(七)关于营造良好的宣传氛围问题方面的答复

连续六年举办临沂市中医药文化节,将文化节办成全市老百姓一年一度的中医药文化盛宴,充分宣传沂蒙名人名医、名店名堂、名药名企。在全市建成12处“党史中的中医药”主题党日活动基地,基地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体验学习、香囊现场制作、中医药历史知识小竞赛等活动,让广大党员干部感受中医药魅力,学党史、治未病、防未然。为突出我市作为沂蒙精神发源地的鲜明特色,在“红色朱村”打造了中医药健康服务中心样板,将中医药文化宣传健康服务与全国乡村振兴典型示范基地建设进行创造性结合。平邑县中医医院依托“全国金银花之乡”的资源优势和历史文化背景,搭建了“中药饮片炮制技术传承示范基地展览馆”“中药饮片标本馆”等,收集展出中药饮片标本600余种、中药炮制产品、用具、辅料等展品800余件、中医古籍等展品4000余件,与县域“金银花百里长廊”“金银花博物馆”“蒙山中药自然博物基地”等组成紧密型的文化展示场所,为中医药文化提供了良好的宣传、教学、科研等场所。

2023年9月8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我市举办2023年中医药文化传播行动走进综合改革示范区主题活动(山东站),启动仪式现场共吸引了2000余名群众活动丰富、场面震撼,获得了现场领导和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9月8日,央视《新闻直播间》《山东新闻》栏目分别做了专题报道,新华社、人民网、大众日报等主流媒体报道相关信息60余篇,对我市中医药事业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进一步扩大了“健康临沂”的品牌影响力,展示了临沂形象。

三、下一步打算

(一)深入开展沂蒙中医药文化挖掘整理研究。系统梳理本土中医药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深入挖掘中医药文化精神内核和价值理念,开展中医药古籍、文献收集和整理,促进中医药文化遗存的研究、保护与传承。健全我市传统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积极申报国家级、省级传统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和传承人,编辑出版一批富有沂蒙文化特色的研究成果,整理推出一批具有沂蒙文化元素的中医药经典和中医药名家故事。加强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传承推广学术经验,收集筛选民间中药单(验)方和诊疗技术,加强知名中医药的知识产权保护。

(二)不断健全完善中医药文化科普传播机制。加强医疗系统内中医药文化建设,在完善医院行为规范体系中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发挥其弘扬传承和传播主阵地作用。加强中医药文化宣传场所建设,强化中医药博物馆内涵建设,在全市范围内建设一批中医药文化长廊、文化街区和主题公园。在社区活动中心等场所建设一批中医药文化知识角,全方位、规范化展示和传播中医药文化。深入开展中医药“四进两上”活动,讲好中医药故事,推广中医药“治未病”养生保健知识,让全社会更加了解、支持中医药文化。充分利用发挥好广播电视和微博、抖音、微信公众号等网络新媒体作用,开展形式多样、形象生动的文化传播活动,让中医药文化融入群众日常生产生活中。

(三)深化中医药文化进校园长效机制建设。建立中医药机构与我市高校、职业学校及中小学校“一对一、一对多”对接机制,选聘一批执业中医师兼做辅导老师,为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给予专业指导和帮助。遴选建设一批市县级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示范学校以及中医药劳动教学实践基地。进一步整合课程资源,将中医药文化纳入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探索中医药文化校本教材研发、与基础课程融合教学等。推行幼儿园中医药文化启蒙教育,在中小学校建设校园中医药文化角和学生社团。推广平邑县中医院、南亩春耕科技园等经验做法,在各级中医医院和宣传教育基地设立中小学生开放日,支持学校与科普宣传教育基地深化合作,共建共享,提高中医药文化在学生中的认知度和认同感。

(四)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中医药人才培养、评价、激励机制,加快培养造就高水平中医药传承创新人才梯队,深入开展市级名中医、基层名中医评选,培养、推介一批中青年骨干人才和传承人。充分发挥医联体、紧密型医共体优势,通过举办学习班、学术讲座、临床进修、医师规范化培训以及师承教育等方式,加强对基层中医人员和乡村医生的培训,切实提高基层中医药服务水平。组建市级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团队,支持医疗机构与临沂大学等院校深入合作,培养、引进具备医学、艺术、文化创意等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打造一支政治过硬、专业突出、求实创新的中医药文化传播工作队伍。

感谢您长期以来对我市中医药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希望今后继续对我们的工作进行监督和指导。

  
上一条:对市政协十六届二次会议第440号提案《关于加强法治宣传 有效预防未成年犯罪的建议》的答复
下一条:对市政协十六届二次会议第434号提案《关于强化医保云监管 提升医疗机构服务能力的建议》的答复
关闭窗口

临沂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主办   地址:临沂市兰山区北京路3号

电话:(0539)8314140   邮编:276001

网站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鲁公网编号37130202371830  鲁ICP备05026973号      网站标识码:3713000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