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革临沂市委会、刘波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推动我市中医药传承发展的建议》,我委高度重视,认真组织进行了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中医药管理体制更加健全。成立了市委书记任组长、市长任第一副组长的市促进中医药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党委政府主导、卫生健康牵头、多部门协同的工作机制,制定实施了《临沂市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若干措施》《临沂市中医药振兴发展行动方案》等文件,从政策上保障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市、县两级卫生健康部门全部加挂中医药管理局牌子,主要负责同志兼任局长,市级设置中医药管理科室3个,编制9人,各县区设置中医药管理科室13个。
(二)中医药扶持力度不断加大。一是加大财政投入,市财政设立中医药发展专项资金,每年200万元,用于中医药人才培养培训、学科建设、能力提升等方面,截至2024年6月,已累计投入2600万元。二是强化医保支持,市内二级及以上定点中医医院住院起付线均在原标准的基础上降低100元;市内各级定点医疗机构住院治疗使用的中药饮片(中草药)费用,住院报销比例在原基础上提高10%;市内一级定点医疗机构(含一体化村卫生室)门诊使用中药饮片、中药制剂、非药物疗法等诊疗项目纳入普通门诊报销范围。建立中医药价格调整长效机制,保留中药饮片加成,增加中医辨证论治费、中药饮片调配费,将小儿推拿等大批中医药适宜技术列为医疗机构自主定价。三是推进支付方式改革,遴选22个中医病种开展中医优势病种医保支付方式改革,遴选19个病种开展中医日间病房医保结算管理方式改革,进一步降低群众负担。
(三)中医药服务体系趋于完善。近年来,全市投资42.1亿元推进8个中医医院基建项目,现有中医医院26家、中西医结合医院3家,其中公立中医医院11家(包含1家市级中医医院、9家县级中医医院、1家区级中医医院),三级甲等中医医院2家、二级甲等中医医院8家;共有中医药床位11242张,其中中医医院床位5902张,其他医疗机构中医药床位5340张,平均每万人中医床位10.2张。市中医医院被评为省级区域中医医疗中心,在2021年全国公立中医医院绩效考核中居全省第三位。全市公立综合医院、妇幼保健院均设置中医药临床科室,3家医院创建为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所有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建有中医药综合服务区国医堂,全部社区卫生服务站(49家)和98.1%的村卫生室(5427家)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建成精品国医堂100家、中医药特色村卫生室2000处。大力推进社会办医,共有社会办中医医疗机构19家、中医类诊所380家,进一步完善中医服务网络。
(四)中医药特色优势有效彰显。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重大疾病治疗、康复中的重要作用,全市公立中医医院全部有了治未病科、康复科、老年病科,制定《临沂市中医药五个全科化建设工作实施方案》,在全省率先开展中医经典、中医外治技术、中医康复、中医治未病和中医护理‚五个全科化建设全覆盖。全市共拥有国家级、省级中医药重点专科34个,建成县域中医医共体4个、县域共享中药房10处。开展市级中医药重点专科评选,评选市级重点专科86个、重点学科10个。开展市级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旗舰”科室评选,评选市级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9个,“旗舰”科室20个。
(五)中医药人才培育持续加强。全市现有中医药从业人员6189人,其中,中医执业(助理)医师5189人,较十三五末增加743名、提高16.7%。强化高层次中医药人才培养,创建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5个,全国基层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3个,省级名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6个,引进设立石学敏、唐祖宣等国医大师工作室6个。实施名医工程,87人被评为省级名中医,其中省级名老中医2人、省级名中医药专家31人、省级基层名中医54人;95人被评为市级名中医,其中市级名中医45人、市级基层名中医50人。建设30处市级名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和30处市级名中医药专家基层工作站。
(六)中医药传承创新效果显著。一是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打造12处党史中的中医药主题教育基地、支前模范村朱村中医药健康教育中心,投资1000万元建设临沂市中医药博物馆,创建国家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1处、省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3处、省级中医药文化知识角5处、省级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试点学校5所,连续7年举办市中医药文化节。二是扎实推进服务模式创新,建成中医医共体7处,共享中药房10处,基本建成纵向联动、资源共享、利益共同、便民高效的中医医共体服务体系。三是强力助推中医药科研创新,3个中医药项目被纳入省自然科学基金,与中国中医科学院联合开展肿瘤、糖尿病重大疑难疾病攻关,成功申报40项省级中医药科研立项。市人民医院报送的《综合医院中医科发展现状及发展策略调研》获评全省中医药调研课题优秀成果一等奖。
(七)中医药产业显现规模优势。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超130万亩,占全省总种植面积的34%,制定发布金银花等各类中药材种植标准20项。建成省级中药种子种苗资源圃4处,建设7家省级中药材生态种植基地。市级成立医药产业专班,对内加大力度扶持鲁南制药等本地企业,对外招引修正药业、一方制药等龙头企业,推进中药产业集群发展。全市现有中药企业34家、中药产业园4处,年销售额过亿元中成药单品11种。着力推动中医药与文旅康养等多领域跨界延伸,天蒙药谷入选首批山东省康养旅游示范基地,中国(平邑)金银花健康产业园成功打造成国家药品监管科研基地临沂协同创新中心。
二、提案建议落实情况
(一)关于加强中医文化体验场所的建设,普及中医文化问题方面的答复。
今年以来,我市不断加强中医药文化体验场所建设,平邑县中医医院创建为国家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我委印发《关于开展2024年临沂市“中医药文化服务月”活动的通知》,在全市范围开展中医药文化服务月活动。投资20万元支持沂水县建设刘惠民故居。推进中医药文化科普宣传教育阵地建设,建设一批中医药文化长廊、文化街、主题公园和中医药文化知识角。继续开展中医中药中国行主题活动和中医药文化科普知识巡讲活动,举办第八届中医药文化节。组织开展“中医药文化夜市”惠民活动,推动中医药文化更广泛融入群众生产生活。持续开展“中医药伴我成长”行动,开展低视力、脊柱侧弯等青少年常见病干预活动,累计服务5万余人次
(二)关于加强探索实践,促进中西医体系的有效融合问题方面的答复。
2024年以来,我市健全综合医院、妇幼保健院中医药管理体制机制,建设省、市级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10家、中西医协同“旗舰科室”20个。三级中医医院、综合医院、妇幼保健院制定20个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其他医疗机构每家至少制定10个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全市综合医院、妇幼保健院每家建立不少于2个传承工作室,每个工作室培养不少于4名中医药业务骨干。
(三)关于建立中医药人才库并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问题方面的答复。建设30处市级名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和30处市级名中医药专家基层工作站,举办第一批沂蒙中医优秀人才结业考核,开展第二批沂蒙中医优秀人才遴选工作。推广中医医联体内、中医药专科联盟单位内基层骨干人员择优“双聘”工作,畅通医联体内各单位间中医药人员流动及互认途径,形成人才“双聘”平台流动创新模式。落实乡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质增效三年行动,发挥市、县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推广基地作用,加强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推广工作。遴选3个试点县、20名中医药特色疗法师资骨干、100名基层技术骨干开展中医药特色疗法培训推广工作,不断提高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
(四)关于增强中医药科技创新能力问题方面的答复。
推进山东省中医药特色疗法应用推广基地(试点)建设,开展全市中医药特色诊疗技术的调查、挖掘、整理,加强中药验方收集、保存、研究评价及推广应用,建立全市中医药特色疗法名录,印发《关于公布2021-2023年度临沂市中医药特色疗法入选项目的通知》,对入选项目开展登记保护和科学研究、传承和保护、宣传和展示等工作,实现数字化、影像化记录,推进活态传承。
(五)关于大力发展沂蒙道地药材问题方面的答复。
落实“鲁十味”品牌管理细则,突出临沂特色,积极参与打造“齐鲁道地药材”品牌,加强省级中药材生态种植基地建设。开展临沂市中药资源普查,大力发展临沂地产名中药材,重点加强平邑金银花、郯城银杏、沂水丹参、费县山楂、临沭太子参、蒙阴徐长卿及全蝎等中药材规范化、规模化种植养殖,着力提升沂蒙道地药材品牌质量。
三、下一步打算
着力抓好中医药工作,确保中医药振兴发展取得新成效。一是深入推进中医药综合改革。落实好省、市“揭榜挂帅”项目,争创省首批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先行市、示范县,抓好省、市22个“揭榜挂帅”改革项目,年内推出2项以上示范引领改革成果。二是强化中医药服务能力。保持省级区域中医医疗中心任务推进全省领先,争取以优异成绩成功通过验收。开展基层中医药特色专病专科建设,年内完成50个专病专科遴选工作。推进县域共享中药房建设,接入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中药调剂、代煎、配送等服务。三是推进中西医融合发展。健全综合医院、妇幼保健院中医药管理体制机制,推进2个国家中西医协同“旗舰”科室、10家省、市级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20个中西医协同“旗舰科室”建设,制定推广应用中西医结合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四是实施中医药人才培养计划。召开全市中医药人才工作会议,开展第二批沂蒙中医优秀人才研修项目,推进高层次人才培养。五是大力推广中医药特色疗法。加强市中医医院省级中医药特色疗法推广基地建设,建设中医特色疗法推广应用体系,开展培训工作,设立特色疗法门诊。
感谢您长期以来对我市中医药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希望今后继续对我们的工作进行监督和指导。